一、現場檢疫與抽樣
癥狀觀察:檢查番茄植株、莖稈、葉片及果實是否出現典型癥狀,如葉片邊緣干枯、莖部潰瘍斑(維管束變褐、髓部腐爛)、果實表面“鳥眼斑”(白色暈圈中央黑褐色小點)等。
抽樣規范:按《SN/T2122進出境植物及植物產品檢疫抽樣》標準執行,每份種子樣品需種植5000粒以上(最少3000粒),果實或病株樣本需采集病健交界部位,經70%酒精或7%次氯酸鈉表面消毒后備用。
二、實驗室檢測步驟
種植觀察
將種子種植于滅菌土壤/基質中,在24-34℃、濕度≥70%條件下培養,出苗后15天內觀察幼苗是否出現萎蔫、壞死斑點等典型癥狀。
分離培養
使用半選擇性培養基(如SCM、mSCM)劃線培養,25-28℃培養7-10天,觀察菌落特征(如D2ANX培養基上黃色黏液狀菌落,YDC培養基上圓形凸起黃色菌落)。
挑取可疑菌落進行純化,通過紫茉莉接種或番茄幼苗穿刺接種驗證致病性。
分子生物學檢測
提取DNA后,采用PCR技術擴增目標片段(如引物5'-TCAGGCGTCTGTTCTGGC-3'和5'-CCCACCACCATCCACAAC-3',預期產物223bp),通過2%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,結合DNAMarker判定結果。
致病性測定
紫茉莉接種:菌懸液濃度1×10?CFU/mL,注射后18-36℃培養36-48小時,觀察過敏性壞死斑。
番茄幼苗接種:在子葉與真葉間莖部穿刺接種,25-32℃光照培養,2-3周后觀察萎蔫、潰瘍斑等癥狀。
三、結果判定與質量控制
判定標準:需同時滿足癥狀符合典型特征、分離菌落形態匹配、致病性測定陽性、分子檢測擴增目標片段等條件,方可判定為番茄潰瘍病菌(Clavibactermichiganensissubsp.michiganensis)。
對照設置:每批次檢測需設陽性對照(標準菌株)、陰性對照(無菌水)及空白對照,確保實驗可靠性。
設備與安全:操作需在超凈工作臺或生物安全柜中進行,實驗廢棄物經高壓滅菌處理,接觸病原菌后洗手消毒。
四、田間診斷要點補充
多部位侵染特征:同時危害葉片(葉緣干枯)、莖稈(潰瘍斑、維管束變褐)、果實(鳥眼斑),區別于根腐病等單一部位病害。
環境關聯性:高溫高濕(24-34℃、濕度≥70%)易發病,雨水/噴灌傳播,種子帶菌可遠距離擴散。
